春光不谢耀满庭
——谢耀庭艺术历程回顾

林森

生命中的海南

或许,当1954年第一次踏上海南的土地,谢耀庭自己也没想到,他跟海南的情缘自此结下,他自此把根扎在了这个当时还显得荒凉、落后的岛屿。那时,他随军调来海南军区文艺工作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启生命中另外的天地。更小的时候,在闭塞的山区,没怎么见过真正美术作品的他,没有专门学过画,凭借的是一股内心自然涌动的热爱,照着灶王爷、门神爷来画画,这股内心的热爱,也让他找到相伴一生的艺术兴趣。之后,他便参军了,考到河南军区文工团,在文工团画布景。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年代,激情飞扬,谢耀庭再谈起这一段生活,毫不掩饰对其的深刻感情:“我画画,是部队把我培养起来的。”而那时的文工团,是综合性的文工团,演戏、唱歌、跳舞、乐器等等,什么都得会,叫“一专,三会,八能”,谢耀庭专的,就是美术。

出于对美术的敏感,谢耀庭回忆初上岛的感觉,除了落后,还有各个地方的不同色彩:从文昌到海口的有一片没有树的,土地竟然是白色的,引起他的讶异;而到了西线,则看到了红土地——各种色彩的变换,是他对这个岛屿初见的印象,也埋下了他今后全身心投入画海南的种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到过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可他的美术之路,更多地,是一个自学成才之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身在部队,他在这一时期的关注面,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他1979年12月从部队转业,1980年1月到海南行政区宣传部下面的文联报到,在文联秘书长的岗位上开始新的工作。而当时行政区文联,没有经费、没有办公室,只有一个公章,好几年内,谢耀庭的主要工作,是忙着征地,盖办公室,给文联找办公场所,筹备建立文联下属的各协会,经他手中成立的协会有: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之后,也经历了一些人事变化,可他一直奋战在海南文艺界,是文艺界一名从不退伍的老兵。建省初期,他打报告要求退休专心画画,可正逢建省,省里各种工作都在火热进行中,他退休的心愿一直没达成。

1995年,谢耀庭正式退休,迎来他美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开始对海南山山水水的发掘和展示,开始用画笔,勾勒下他所认知的海南。在谢耀庭眼中,最具有海南特色的,最能表现他眼中的海南风貌的,当然就是“大海”,为了深入体悟那一片神秘而蔚蓝的水域, 2002年,他在文昌的龙楼修建房子,方便去海边写生。房子建好是2003年,谢耀庭已经72岁高龄,在古稀之年,他还下决心亲近大海,不能不让人钦佩他对大海的深厚感情,不能不让人想起海明威笔下搏击海浪的《老人与海》——前海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韩少功,为谢耀庭写过一篇《老兵的大海》,其中也可见谢耀庭其人、其心、其风骨和韧劲。

谢耀庭作为美术家协会、文联的老领导,在公务繁忙之时,一直没有放弃创作,一直坚持着身体力行,在美术这一块,为海南开拓了一段天地。他是海南美术界第一个全国美协的会员,这几年,海南美术界渐渐涌现出一种大繁荣的气息,这和谢耀庭当年打下的基础有关,和谢耀庭这些年一直没有放弃创作有关。

画作里的海南:谢耀庭作品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烈的时代感。

艺术总是和时代气息密切相关。谢耀庭也不讳言,他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气息浓郁,谢耀庭的画作,也不可避免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油画《今日娘子军》、《战斗在万泉河畔》,中国画《养路工》等作品连续入选全军、全国美展,谢耀庭在美术界崭露头角。以今天的目光来看,这批作品或许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也反映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种种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第二阶段:发现海南之美。

进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谢耀庭从部队转业担任文联和美协的领导,角色发生了变化,目光不再局限于部队里的“宏大叙事”,而是把目光越过军营之外,发现更为广阔的社会和自然。谢耀庭在海南这个地域特色尤其明显的地方,自然地就关注了海南的自然山川,自然就关注了这个色彩斑斓的岛屿。此前,他表达的,多是严肃的主题,有着社会责任感,有着要把个人力量融入社会建设的内心偏向;八十年代之后,山水风韵、自然诗情开始在他的画作中频频出现。心的界限一旦打开,便会发现更广的艺术天地,他笔下的色彩变得比之前更绚丽,浓淡的对比也愈加浓烈、清澈。他笔下的世界,有了焕然一新的人间真情:自然、淳朴、清新、宁静、淡雅。八十年代以来的作品,谢耀庭更关注的,是作品内部的语言和结构的变化,寻求的是更趋于艺术内部的东西,不再像之前一样,为创作的主题、内容所限制,他开始寻求到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命状态。

《黎家女》中的回眸,《榕》中盘根错节的树干,《石山村舍》中宁静的人家,《石山古寨》中火山石堆积的高墙,《庭院》中古旧的石阶,《王下田洋》的迷蒙诗意,《王下岭》凌厉突兀的树干,《黎村》里的古朴和安宁,《盛夏》中橙红的浓烈夏日,《幸存者》中的孤傲与不屈,《惜别》里对现代化的警惕和控诉,《海瑞魂》中的写意、主观……这不同气息的作品,收集在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谢耀庭油画作品集》中,这批九十年代初期以前的作品里,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惊喜的地方——后来海南艺术家所关注的题材,几乎都在这里得到了展现。少数民族、热带植物、火山、大海、历史人物等等,这是海南文化中优秀部分,也是海南的艺术家一直竭力寻求和挖掘的,谢耀庭算是这些艺术家中的先行者。

第三阶段:大海元素的凸显。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谢耀庭得偿心愿,从美协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开启了寻求艺术生命的另一片天地。或许是因为无官一身轻,或许是因为终于能自由掌握时间,投入艺术创作了,谢耀庭此时竟有了些晚年苏东坡般的超脱和澄明。他这一阶段的画作,不再局限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种“发现”海南之美的阶段,而是更深入地表达了个人心灵,更深入地和自然对谈和交流。翻开海南出版社出版于1999年的《谢耀庭艺术﹠生活》,我们可以发现,除了《黎家老屋》、《桥》、《金秋》、《江边人家》等13幅,继续着谢耀庭对国内人文和海南景物的挖掘;其他17幅,则全部都是对大海的描摹。整本画册三十幅画,以接近五分之三的作品来展示海南的大海,这可以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此时谢耀庭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大海身上。而三十幅画作中,有两幅画于1993年,两幅画于1994年,其他二十六幅,都是1995年到1998年之间所作,这又很明显地告诉我们,1995年退休的谢耀庭,迎来了他创作生涯的一个高峰期,作品频出。

《童年》里海边巨大的岩石,《渔港》里的艘艘渔船,《净岛》中明亮的岩石,《白沙门》中的白沙回环、海波轻漾、海鸟低飞,《雄风》中惊涛拍岸,《静卧千年》中稳固的岩石、破碎的海浪,《夕阳》中安静的木船,《渔歌》中的渔村景象,《金色海岸》中尽似庄严的岩石《珊瑚岩》中那层叠着的时间的褶皱,《西沙的歌》中宛如巨兽的岩石,《强音》中怒吼得近乎想象的海浪,《晖》中的安详和沉静……

这一批画作里,有着我们所能看到的和没能看到的海洋,有着我们想象中的海岸。这一大批以海洋为母题的画作,展示了大海的丰厚、神秘、温婉、愤怒、坚韧等等特质,犹如交响乐般,恢弘雄壮、激烈铿锵,大海在谢耀庭笔下,有了各自的生命和内心,不仅仅为人所观,也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这已经不仅仅是在画画,谢耀庭希望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对话。

第四阶段:个人化风格的确立。

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追寻和锤炼,谢耀庭更加坚定了与大海的深入对话,在古稀之年的2002年,为了更深入贴近大海,他在文昌龙楼修建了房子,开始了他和大海的深入交谈。七十岁之后,他在作品中思考此前的艺术表现形式,总结之后,重新出发,他这之后的画作,开始呈现出一种对谈式的风格。这些画作中,最常出现的,有两样标志性的东西:海浪、礁岩——海浪是动的、激情的、情绪化的、破碎的、延绵的;而礁岩则恰恰处于一个对应的位置,礁岩是静的、静默的、不为所动的、完整而坚硬的、边界清晰的。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的《海岸:谢耀庭油画作品》中,一共七十五幅油画,全部是以大海为主题。由于作品量太大,就不一一列出其画作,而只略带主观地描述其画作的特性:一、礁岩的刻画呈现粗线条的倾向。粗线条的运用,表现出的,是岁月的漫长、性格的坚硬、力度的沉稳、色彩的凝重。二、对海浪的描绘,呈现出更多的层次感。

一般来说,油画家在老年之后,对色彩的敏感度会下降,而谢耀庭却恰恰是在进入七十岁之后,才抓到海南的海浪的神采。那种从白而绿继而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海水,和礁岩的凝重形成强烈对比。《天风》激烈到有些悲愤,《雾漫铜鼓》岁月绵长沧桑扑面,《海韵》中的灵动,《斑斓》中的辽阔远大,《韵律》中的音乐气息,《银浪滩》中海水迎面流动,《海燕》中引人不安的神秘,《矗》中的傲然和壮伟,《阳光下》中的金灿灿的生命力……这些画作,是一个艺术老人自我的心灵对话,也是谢耀庭多年艺术探索之后,个人风格的确立和成熟。

第五阶段:纯粹的灵性抒发。

走过将近十年的探索,2011年的谢耀庭,即将迎来八十岁的生日。艺术创作到了这个时候,不一定会继续向前,而是回归到最初的原点,从盛期的智性、理性的表达,回归到个人灵性方面,从哲学思考回归向诗意的表达。此时,谢耀庭所坚持的,不过是他年少时画门神、画灶王爷的淳朴之情。他近期仍旧在全国各地写生,仍旧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山川河岳。我们可以想见,他近期的作品里,洋溢着的将会是一种朴直、淡白、明朗、向上、阳光、宽阔、积极的情调。这样的情调,和谢耀庭所醉心享受于个人艺术世界的心境有关。我愿等到他八十岁画展的开始时,走进展览馆,在他的每一幅画作面前,验证我的这点猜测。我愿看到更多他八十岁后,更随心所欲的灵性作品。

他所坚持的

问及熟知谢耀庭的人,或者问谢耀庭自己,他这么多年画画,一直坚持的一点是什么?或许都会得到相同的一个答案:写生。从作品的内容来看,虽然谢耀庭表达了精神甚至哲学方面的思考,但内容是现实的。他从不愿凭空画画,他坚持用最笨的方法,用“写生”来践行个人的艺术理想。几十年来,他的脚步遍及海南各地,在他作品里出现的海南符号,数不胜数,而这些,并不是主题先行,而是他坚持在第一现场,背着重重的画箱采集回来的第一手资料,是风吹日晒的结果——这样的作品,当然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除了这一份韧性,谢耀庭朴实、乐观、宽阔、淡定等等品质,也都为海南的美术界所熟知。采访完谢耀庭,和他握手告别,可以感觉到他浑厚的手掌,还是力度沉稳;而他说话还中气十足……他所洋溢的生命力,和海南的春光一样,四季明媚,永不凋谢,闪耀在他艺术的庭院。

作者:林森,《天涯》杂志编辑。曾获第二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新人奖、2008—2009年度“海南文学双年奖之新人奖”等。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小镇》、诗集《月落星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