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当代油画中的“海南价值观”

2012年12月06日 02:44  本站 作者:马良 责任编辑:李君照  点击:1884  我有话说(0人参与)

 要追溯海南当代油画的源起,并不容易,我觉得,不妨从“流水坡创作群体”谈起。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旅法画家符拔群带回来的一批法国巴比松画派、印象画派及俄国展览画派(尤其其中列维坦)的画册,深刻影响了当时海南年轻的画家。当时有“四大才子”之称的苏逢春、陈琼琚、柯兴发、邓子敬等人出于对生活、对美的本真的热爱,或许还有对当时美术界“红光亮”主旋律的不满,以及海南人一以贯之的“散淡从容”的天性,与法俄风景画一见钟情,并在当时海口边缘地带的“流水坡”找到了与柯罗、莫奈、列维坦所绘景物“接近”的风光,并乐此不疲地描绘起来。再加上当时“流放”海南的广美高材生张应中先生小幅风景画的影响,海南风景写生画成为一代代美术人的挚爱就不奇怪了。像“流水坡创作群体”第二代的王家儒等画家,以及此后的杨超、周国富、李东东、林国华等,尽管创作风格各异,但都无一例外地从写生起步,并直到如今也坚持以“写生”做为激活自身创作活力、提升自己创作水平的“良方”。
 

 在海南自然风物面前,保持一种“写生者”的态度,以笔者之见,是海南美术界最可宝贵的传统,其质朴、真诚乃至高尚,都决定了海南当代美术,尤其油画创作,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及风骨。
 

 无独有偶,在改革开放及海南建省以后,尤其是近十年来,海南吸引了不少旅琼艺术家,他们虽有不同的学术传承和个体风格,但也几乎无例外地被海南自然风光所吸引,“写生”也成为其最重要的绘画形态之一。像刘贵宾、王昌楷等,就是其中突出代表,按刘贵宾先生的话讲,就是“海南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写生素材”。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旅琼画家的加入,海南风景画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原本贴近法国巴比松画派、追求“小桥流水人家”的“浅吟低唱”情调,渐渐为更为广阔博杂的题材及内涵所替代,像刘贵宾,就以大海、古榕等壮阔景象取胜;王家儒在坚持原有风格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浓郁的诗情;周铁利将各种热带植物图式化象征化;李东东转入了抽象画的探索,但蓝、绿主色调犹存;王锐则突破写生的范围,跳入黎苗风情为表、理想家园为里的艺术追求中,如今更转向“东方禅悟”的追求。
 

 毫无疑问,当代海南油画作品的多样性,是与当今这个时代的多元性相对应的,作为绿色崛起的“国际旅游岛”的海南、作为“中华民族后花园”的海南、作为“海南人民幸福家园”的海南、作为艺术家个性寄托、心灵之乡的海南,都为艺术家提供了多元书写的广泛可能性。但需要提出的是,源于“流水坡创作群体”的那种对艺术、对生活真挚热烈的爱,却做为极其珍贵的遗传基因,传承至今。
 

 还有一点值得称道,那就是无论海南本土画家,抑或旅琼画家,在描绘海南时,都有一种源于中国画家本能似地对笔触的追求,这种对油画“中国气派”的追求,假以时日,对当代中国油画“中国学派”的形成,会有所助益。
 

 基于此,笔者认为,海南当代油画之所以成就相对突出,是因为它多元呈现了“海南价值观”,而其不断从写生寻觅充沛创作活力的过程,其实不也从一方面印证了海南做为“当代中国梦幻中心”的无穷魅力吗?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