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平:读岛•读城•读人

2013年08月09日 16:26  本站 作者:杨卫平 责任编辑:李君照  点击:14813  我有话说(0人参与)

读岛•读城•读人

《海风》执行主编 杨卫平

 这一座岛,曾经许多人说是文化沙漠,不值得一读,也没什么可写的;这一座城,曾经只是边陲三步两步就可以逛完的小小渔镇,更是没有什么可写的;虽然这些年来,有着许多旅人的攻略笔记,有着文人的抒发情怀,但是,引起人们的注意力的,却还是一次次让世人瞩目的活动事件,而没有过一个系统系列的丛书。
 

 当我捧到这一箱满满的三十册“天涯文化”系列丛书时,我感到无比的惊喜,犹如我捧在手上的不是一箱书,而是一座城,从万年前远古的落笔洞到刚刚落幕的“愤怒的老驴友事件”,一座城久远的记忆,现实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前景。
 

 每一座城都有它的味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那是它生存的源、发展的根。”(梁衡《序一》)这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味儿。比如,北京,有人说它是“最大气的城市”,西安是“最古朴的城市”,苏州是“最精致的城市”,厦门是“最温馨的城市”,武汉是“最市民化的城市”,广州是“最说不清的城市”……那么三亚这座新兴的城市给我们读到的是什么呢?
 

 三亚的历史,三亚的文化,并不像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大都市,并不像这些大都市宏大厚实的古迹遗址,而三亚的人文历史遗迹散落于乡野巷陌,或是已溶入在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如第一辑“沧桑天涯”中的两册《从中原至崖州——探寻历代贬官在崖州的足迹》和《珠崖碎影》,我认为这两册书是相得益彰,相互印证,前一册以以史实为重,去抒写历史人物在古崖州足迹。武翠琴在书中选取了韩瑗、李德裕、卢多逊、丁渭、赵鼎、胡铨、王仕熙等七位贬官在天涯的足迹,他们对当地文化传播以及他们的坚毅,他们的人格魅力,同样对后代有着影响。
 

 后一册以现实寻访所见所闻,写就这些历史人物遗留的点滴。作者杨道通过写崖州古城,从而写出与古城相关的曾经繁荣的大疍港,繁忙的宁远河、“衣冠礼乐”之乡的水南村……还有遗落在市井乡野中的石桥、故居、水井等,作者如一个深度寻访的旅者般,为描绘了三亚二千多年来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丛书以时间与历史为经纬,清理了天涯文化发展轨迹,写就了三亚的人文与风情。让我们透过三亚美丽的风景,领略这个城市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也窥见这个城市生活着人们文化性格。
 

  一个城市有什么样的文化底蕴,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城市人。这就是人们常说城市文化性格,而不同城市文化性格的人也就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文化性格也就造就了这个城市人的气质。比如,生活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显得大气;上海大都市中现代化的生活,拥挤而喧嚣,上海人精明精致;而杭州人闲适,成都人洒脱,武汉人直爽,厦门人温情。
 

 人与人的差异,也会凸现出城市的不一样;其实,读城,也就是读人。那三亚人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现象呢?
 

 杨道在水南村行走后,他书中写道:“当然,海南自有海南的风骨。因为惯于被闲置一隅,海南岛上人的性情大都闲适、自由,不能有任何的牵绊。因而,无论水南村在高僧鉴真到来时的佛事有多兴盛,在国史进入元代以后,这个村庄里民居的彩绘风格也就与中原开始分离了,它保守着海南的性灵和自由。”他通过写水南村的彩绘写出水南村人的性情,其实上也是写出三亚人的性情,甚至也是海南岛人的性情。
 

 第二辑“风情天涯”主要写的是三亚人的生活习俗与风情,从《天涯黎家人》到《凤凰背上的三亚回族》,到《触摸三亚苗族的足迹》,到《海上人家——三亚疍家人》等等,记录了他们的历史、生活传统、民居、节庆及生活礼仪,还有服饰、民歌、饮食等。书中作者在记录他们生活方式的同时,都没有忘记思考。如《海上人家——三亚疍家人》中写了“充满豪情和自信的疍家男人”,也着笔与了“任劳任怨柔情似水的疍家女人”,他们的生活是散淡而乐天知命的。
 

 这套丛书让你读懂了天涯的文化性格,正如彭京宜博士在书的序言写的:“更重要的是,你会读懂历经千年、融汇八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天涯文化的应有内涵;在《三亚,以生态立市》中,你能够读懂“生态”;在《有朋自远方来 三亚乐乎》中,你能够读懂“绚烂”;在拆除华盛水泥厂的故事中,你能够读懂“坚毅”;在“愤怒的老驴”的案例中,你能够读懂“包容”——正是这些要素,构成了天涯文化的基本内涵。”
 

 这不仅仅是一套文化丛书,同时应当是一套深度知性旅游丛书。无疑,你读懂了三亚,也就读懂了这座岛屿。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