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新:文化的认知与书写

2013年08月09日 16:56  本站 文/李景新 责任编辑:李君照  点击:35113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文化的认知与书写
——从《天涯文化系列丛书》说起

琼州学院教授 李景新

 

 文化之于国家、民族、地区的重要性,似乎已不需要太多论证,而如何做好文化这一盛事,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尤其是在被认为文化薄弱的地区。三亚给予人的文化印象,与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声誉的突然崛起相比,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三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有待于文化地位的提高。《天涯文化系列丛书》的编写与出版,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面对这套煌煌巨作,产生了一些关于文化问题的思考。
 

 一、文化的存在与外界的认知程度。有人长期生存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某地没有文化的感觉呢?原因在于,一个区域有没有文化,与人们的认知程度有关。过去常存在“某某地区没有文化”、“某某地区是文化沙漠”的说法,其实是对该区域文化认知程度不够所造成的。比如“文革”刚结束的相当长阶段,在中国大陆人中就常常听到“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言论,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过去之后,现在就很少能够再听到这种言论了。这是因为那时的中国大陆是闭关自守的,并不知道香港的状况,“文化沙漠”之说只是感性经验之下的主观判断。而随着开放过程中对香港的认知的不断加深,知道并不是过去感觉的那样,香港照样是有丰富文化的。海南及海南岛上的三亚,也蒙受过“文化沙漠”的不白之冤,原因正相类似。
 

 二、文化的存在与自己的认知态度有关。为什么外界对本地区的文化不能够充分认知,其中原因不是单一的,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对文化的忽视,或者说自己对自己不在意。包括三亚在内的海南对自己文化认知的态度长期存在着惰性,不够自觉,不够积极,这对自己文化向外传播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当自己都把自己的文化不当一回事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期待外界给予全面认知呢?
 

  三、文化的构成与文化认知。人的活动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文化的创造有的是自发的,非自觉的,比如黎族织锦或竹制腰篓,黎族人民在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在进行文化创造。文化的创造有的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比如三亚把世姐活动吸引过来,博鳌把亚洲论坛举办起来。文化就是这样不断地创造、不断地积累,而成为目前的状况。英国著名诗人和批评家艾略特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是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由此可知,目前的文化组成,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果实,一是长期积淀的传统。因此,对文化的认知,既要了解“当前”,也要了解“过去”。既要了解“当前”的“当前性”,也要了解当前的“过去性”;既要了解“过去”的“过去性”,也要了解“过去”的“现代性”。割裂的认知,不是完整的认知。
 

 四、文化的认知与挖掘、发现。积极而正确的认知,对文化的挖掘和新的创造必然产生积极的影响。没有传统,社会就没有厚度;没有现代,社会就失去了活力。立体的文化才是能够把社会支撑起来的文化。对传统文化积淀的纵向挖掘,和对目前现代文化的横向发现,就成了文化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
 

 五、文化的创造与文化书写。现代文化的创造,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文化实体的发展,一方面是文化内容的书写。文化内容的书写在完成对历史和现实文化的挖掘、发现、整理和书写的同时,也使自身成了一种创新文化。文化书写肩负着文化准确而有效的文化传播的重任,因此文化书写应该在两方面做得恰如其分,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品格:一是书写要准确。不可出现知识和事实的错误,否则便会给普通读者造成误导。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夸大其词,妄自菲薄会让人看不起,夸大其词会引起人的反感。准确的书写才能给人正确的信息,才能引起人们的尊重,才能成为正确的引导。二是要有效。当人们乐意于阅读,并且在阅读中产生进一步了解信息的欲望时,文化书写便产生了效果。这就需要文化书写在体裁、笔法、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如果既能让人乐意阅读,又能让人获取准确信息,书写便具有了文化品格和价值。
 

 理清了上述几种关系,再回头审视《天涯文化丛书》,也许就能够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了。
 

  一、天涯文化丛书的成就。首先,丛书的策划成为天涯文化认知进一步觉醒的重要标志。尽管此前也有一些文史专家进行过一些努力,但是多为零散的,不成规模的。此次策划,把党政负责人、新闻出版者、作家、学者、群众等相关人员调动起来,这是一个“旨在系统解读天涯文化”的文化盛事。其次,丛书的出版成为天涯文化进入“系统书写”的标志。该丛书分为三大部分,共计30部,每部书解读一个侧面,三大部分集合起来对天涯文化的历史发展、民俗风情、现代风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书写,过去和现在并重,将天涯文化立体地展示给读者。再次,丛书在书写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丛书有鲜明的定位,即这是“一套文化系列”,丛书主编之一张萍女士对此作了解释:“不为修志,也不为著书,只想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编写一套让大家能看得懂、读得进,有史实性、有可读性,力求系统解读天涯文化的通俗读物。”从丛书的现状看,基本达到了定位效果。这对天涯文化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次,作为系统解读和传播区域文化的系统工程,为我省其他区域做出了榜样。尽管一些地区也进行过或正在进行一些文化展示的努力,但多为零星的,单一的。天涯丛书从策划、组织到编写、出版,都可以作为一种较为成功的模式进行推广。
 

 二、天涯文化丛书的局限及建议。任何事物都难以达到完美,天涯丛书也存在着一些局限。首先,丛书的整体设计还有进一步优化的余地。丛书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沧桑天涯”的脉络是最为有条理的,而第三部分“浪漫天涯”则有些混乱。这说明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钩沉较为清晰,而对繁华满眼、正在发生着的现代文化的发现和选择还不够精准。其次,我在本文中采用“书写”而不用“著述”,就是为了突出其通俗性、普及性的特点。但是通俗和普及并不是要牺牲知识和事实的准确性。成功的书写如上所述,既要活泼可爱,通俗易读,又要知识丰富,准确有度。该丛书虽然基本达到了上述效果,但是有些书中仍存在着一些知识和事实的错误,对天涯文化使用过高的评价用语也显得有些仓促。如果能够优化作者构成,比如一部书的作者由作家和学者共同构成,也许知识错误就会减少。如果我们对天涯文化的价值作更为理智的看待,那么具有夸大色彩的主观评价便会减弱。再次,丛书规模巨大,价格昂贵,超出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期许,比较适合于作为礼品赠送,或者进入图书馆、资料室,普通民众则大概很少购买,这样就限制了其普及功能的充分发挥。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做一套缩略版本,适应于大众购买和阅读,大概会发挥更好的效果。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