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我说文艺|美学之于生活——学习刘悦笛《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讲座心得体会

2024年08月02日 19:11  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点击:668  我有话说(0人参与)



 

7月7日-13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甘州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的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在甘肃张掖举办。海南评协推荐的会员冯盈霖参加了此次研修班的学习。

 

 

2024年7月12日上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美学协会总执委、中华文促会主席团荣誉委员刘悦笛为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锐力量专题研修班的学员做了题为《中国人的“生活美学”》的讲座。

 

合影

 

 

一、艺术批评功能的阐释

刘悦笛老师首先谈到批评是运动着、流动着的美学,艺术批评的功能包括描述、解释和评价。描述,是面对批评对象,多提问“是什么”的问题,深入批评文本中去;解释又称阐释、诠释,是以方法论、视角进行的解释;评价,即好不好,好在哪,质量如何等问题。解释的基础是描述,评价的根基是解释,三者层层递进。

 

二、美好生活=美生活+好生活

刘悦笛老师阐释生活美学从“美好生活”入手,美好生活,就是“美生活”加“好生活”。美生活和好生活是两个概念,好生活是有质量的生活,美生活是有品质的生活。它们存在根本性差异,是两个不同的面向,与消费不成正比。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的生活美学愈显重要。人们开始减少对炒股、做基金的依赖,转而寻求放慢节奏、回归真实的生活。这一时期被视为生活复兴的关键时期。以优衣库和无印良品为例,随着日本及新加坡、韩国等地经济的下行,素朴主义风格逐渐受到欢迎,这反映了生活美学与心理状态和经济状况之间的关联。

 

在艺术领域,这种关系尤为明显。尽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艺术成就并非总是同步,例如魏晋西凉时期的社会动荡却孕育了嵇康、广陵散等艺术高峰,揭示了社会发展与艺术之间的复杂联系。艺术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价值上,还反映在市场的变化中。疫情期间,艺术市场经历了从过热到冷静的转变,体现了市场对品质与价值的重视。疫情之后,艺术市场回归冷静,热量过后开始回归到正常状态。

 

从2021年到2023年,商务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目的在于通过提升生活美感来增进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意识到,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对于当代社会至关重要。

 

三、生活美学=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学”

 

生活美学,这一审美与幸福交织的领域,旨在通过学问和实践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它不仅是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实现幸福的艺术。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侧重——西方倾向于伦理探讨,中国则偏重理论阐释。

 

刘悦笛老师引用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点——美来自于人的实践劳动,劳动创造了美,即美的本源,实践美学并非美学,美是美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生产没有矛盾。

 

而在现代社会,进一步提出了“生活美学”的概念,强调生活本身就是美的创造者,是美学的现实体现。刘悦笛老师通过中国小镇美学评选活动的案例,深入讲解了如何将美学融入日常生活,并总结了生活小镇、生产小镇、生态小镇的美学评选原则,展现了美学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冯盈霖老师担任第二届新锐班舞台组研讨会主持人

 

四、当代中国美学家李泽厚:接着我的“实践美学”,去做你的“生活美学”

 

刘悦笛老师讲到李泽厚老师表示实践的美学就是美学的实践,他的哲学和美学与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相似,知行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不做没有行动的瞎子,也不做没有眼睛的瘸子。刘悦笛老师强调美学的生活,是生活美学的知行合一。美学不仅讲述知行合一,还需要讲述感情,在进行批评时,既要运用理性的力量,更要用感性的力量去感受作品本身的魅力,这种合一也是感情合一。

 

刘悦笛老师提出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到生活美学皆为“有人的美学”,前者聚焦在“实践”的根源,后者则侧重在“生活”的本源。从实践到生活的美学历史转化,就是向具体的、活着的、小写的人的落实与生成。刘悦笛老师结合自己策划出版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为例,提出中国生活美学是引领国际美学新潮的,生活美学并不只是新世纪以来全球的美学新潮与主潮,而更是东方特别是中国美学的原生形态。这本书被列入斯坦福哲学百科的“日常生活美学”与“环境美学”两个最新词条当中。

 

刘悦笛老师进一步阐释生活美学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潮,他强调中国需要整体的“美学规划”,2001年中国美学届首倡“生活美学”。他结合三届“小镇美学榜样评选”、“生活美学”的乡村振兴、他主编的《设计中国·生活艺术》的全球发行、本土室内设计与欧美设计奖抗衡的本土大奖、中国城市的“美学规划”、中国美妆届的“东方美”(花西子)、中国茶届的“生活美学”潮流、《人民日报》“美在生活”专栏等,阐释“生活美学”的践行者在十几个行业领域活跃,并涌现“生活美学家”们。这也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个复兴释使然。

 

五、目标:人人都成为“生活艺术家”

 

刘悦笛老师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地讲解让我们认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生活的艺术家,“生活艺术家”就是将各自的生活过成艺术,而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中国的生活美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美地活”,我们如何能“美地生”的问题。生活美学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首先追求一个慢生活,最终追求一个“美”的生活。生活美学的核心诉求,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生活艺术家,即把艺术向下拉的同时,要把生活向上拉。

 

刘悦笛老师强调Aesthetics不仅是西方的感性学,而且是中国的觉悟学。中国生活美学不只是西学的“感”学,而更是本土的“觉”学。美学恰是一个幸福之学,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就是这条路数。由古至今的中国人,皆善于从生理、情感到文化的各个层级上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就在将“过生活”过成了“日日皆美日”。中国拥有四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没有一门宗教在中国曾经占据全民族的地位,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来自东土的佛教,包括大唐就有基督教的一个分支。中国人的美学生活方式,是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势力生活方式,因为中国人从未外求全民生活的空间,所以它可以取代宗教地位。这与柏拉图追求理念的世界和中世纪追求天国相似。康德认为这是一个物质体的世界,是两个世界,此岸和彼岸是分开的,而中国人注重现世的生活。

 

六、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整体图景

 

刘悦笛老师总结中国生活美学,并结合具体事例,横贯古今,讲解了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十个方面,“天之美”“地之美”“人之美”“食之美”“物之美”“居之美”“游之美”“文之美”“德之美”“情性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十美中间是天地人,即中国人讲“三才”,中国人很早就认为人是顶天立地的,顶天立地是因为人强调主体地位,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天地人是最核心的因素,地上会生长出美好的食物形式,食上有物质,然后是居住和游览的位置,接下来是中国文人社会的纹饰,其上还有德之美,再回归到情性,性格回归到天,这是内在阴阳鱼的结构,天、人、地时具有文、德和情、性,构成了中国人生活美学最基本的十个层面。

 

中国是农业大国,注重天气,春种秋收,除有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律动感外,二十四节气的美感也非常重要,也即“天之美”。“地之美”,地缘万物,中国人敬天亲地。大地本身的美感,地上长的花草,甚至是花鸟鱼虫的美感,甚至是张大千。中国人在培育小松树时,总想不让松树直立生长,用铁罩将松树罩住,使松树长得曲折弯。砍梅种梅树,用斧子砍掉一半梅花,让另一半枯萎。用笼子把鹤固定住,晚上听鹤凄厉的鸣叫。刘悦笛老师认为中国文化中有很好的一面,有时候过度改造自然,符合道家讲道法自然的要求,如果一棵树长得特别直,很快就会被人砍掉,将其制作成实用家具,如果一棵树长得歪歪扭扭,那么这是道法自然。中国人用人工化的方式去追寻这个道理。

 

“人之美”,鉴人貌态,中国有相马术、相人术,现有相面术,魏晋时代发汗穿薄衫,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也称为魏晋风流,所以也产生阴柔化的传统。他举例古时缠足(裹小脚),是男性中心主义的畸形审美观,完全以侵害女性身体为前提。男权主义结构性,男性喜欢这个东西,女性也顺从。所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要辩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没有明清文人的影响,阴柔化不会达到红楼梦的层次。《红楼梦》讲“情”,《金瓶梅》更多地讲述“欲”,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食之美”,饮馔品位,展现舌尖文化。“物之美”,长物闲尚。“居之美”,幽居雅聚,居住美学是过去中国人的雅集之美。实际上,大部分园林都是死的,只有文人活在园林里面,才有《西厢记》的故事,庭院因有文人结社而充满生机。“游之美”,山水悠游,谢灵运发明的“谢公屐”可以成为最早的旅游鞋。“文之美”,文人雅趣,文学之美被固化的时候会变成笔墨纸砚的美感,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追求。陆游“文房四士独相依”,将文房四宝拟人化。“德之美”,修身养气,将道德和审美相结合,强调尽善尽美。“性之美”,天命修道。

 

中国的“生活美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美地活”,我们如何能“美地活”。刘悦笛老师总结,我们要找回“中国人”自己的生活美学,要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思考就是:人人都是生活艺术家,做自己的生活艺术家,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品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味、更加有境界,这才是中国式的“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

 

主题授课结束后,学员们积极围绕授课主题展开互动和交流。关于“如何看待一个多民族中国文化的综合性形态”,刘悦笛老师认为中国文化的组合更多地是文化的体现,今天要讲的文化,是一个美的东西,应该特别重视,中国文化具有和谐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特点。关于“从生活美学的角度谈对现代戏曲的出圈作品以及对的看法、评价和建议”问题,他认为戏曲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保留原貌,延续下去;另一个是进行戏曲项目的创新。以中国人小物件中的紫砂壶为例,说明其既养眼,又养心、养神,对应了中国人讲审美当中的三重境界,即从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再到悦志悦神。

 

最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袁正领副主任针对本次授课进行总结,他鼓励大家注重美的来源和生活美感,突破文艺圈子又和文艺评论息息相关,为艺术立足生活开通道,引导大家重视实践美学,研究实践美学,使文艺评论更深入、扎实,不要浮在半空中,仅谈论美的意象,而忽略实践基础,这种美学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冯盈霖老师研修班学习中

 

 

作者:冯盈霖,海南省文评协会员、海南省青年文艺人才协会副秘书长、海南省舞蹈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第五届“南海文艺奖”获得者,第二届新锐班舞台艺术评论组成员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