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我说文艺|织就人间日月长——观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

2024年09月16日 00:00  海南省琼剧院  点击:327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一缕缕丝丝络络的日子,一梭梭平平仄仄的长歌,织成衣被,织成锦绣,织成历史长卷,定格成平凡的伟大。海南省琼剧院打造的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聚焦黄道婆波澜壮阔的生命脉络,平实真切、深情挚热地抒写了一个“起伏的人生,却温暖了世界”的传奇。


根植沃土,笔起波澜
 

近年来,海南省琼剧院精品剧目的探索与打造,展现着对地域文化的自觉发掘,艺术高峰层峦迭起。此次的创作视角转向手工劳动者,也是一位棉纺织技术的创新科学家——黄道婆,恰恰体现了一个剧院根守自己的艺术田园,同时向着更广袤的艺术理想,扩展双翼,承载不同题材表达的追求。《黄道婆》的推出,女性精神与大国工匠的交融汇通,再次为琼剧增添了惊鸿之色。

 

 

编剧池浚、陈艺天以赤诚的创作之心,在历史文献、风物传说中穿行、起笔,用散点透视的手法勾勒了黄道婆波澜壮阔的一生。剧作没有宣扬拔高黄道婆的伟大,也没有刻意消减她的生命高度。以黄道婆的苦难人生为起点,受虐投江,是生活的艰辛与无望将她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却也透露出她对自由与尊严的渴望。在崖州重获新生,她认母学艺,革新技术,慷慨献出新弓车,还有与宋五哥的相守相助,她生命里的坚毅、革新、博爱,在重生地开出灿烂的花。当命运的海浪又一次扑向黄道婆,五哥遇难,她归隐观音阁。从幸运、甜蜜、到厄运、苦难、焦灼……在黄道婆的一个个生命截面中,剧作家展开对她幽微心灵的探秘,将她的心绪辗转,情感寂寥,层层铺展。此般实现文学上的“向内转”,从外部的情节矛盾,转到人物的内在灵魂的冲突、搏斗、展现。镂月裁云的天涯织女形象于字里行间力透纸背而出。

 

剧作家能从历史的缝隙中收罗最熹微的火焰,从一抹浪花间窥视江河的底蕴。对黄道婆情感线的开掘,就凝结着剧作家的才华与心力。剧本着重体现了知音情、母女情、民族情、纺织情,并深情酿造,让文学的诗意与美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对爱情线的抒写与创造,黄四娘的一句“你护我一程,我念你一生”,宋五哥的一句“但凡四娘有所想,五哥就能有所成”,这两句成为“动情”的引发和贯穿,发于作者,成于人物,又终于观众,犹如一笔墨痕,渗透纸的两面。这不仅是对爱情真挚朴实的礼赞,也是对责任与奉献的颂歌,极富感染力。

 

 

在宋五哥为救人而遇难后,剧作家用三十多句的唱词,开掘出属于黄道婆的生命空间,同时也完成了数十年的时空转换。短暂而倏忽,漫长而煎熬,极具写意特征。这支长歌,这支心曲,是诗的咏叹,是命运跌宕的独特渲染,也是人物心路的高光表达。这样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可谓戏曲文学独具的魅力。

 

 

最后的“别亲”,一面是故乡松江的召唤,一面是崖州的亲情热土难舍。两种力量作用在黄道婆身上,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剧作家智慧的书写在于,这两种力量不止于对峙、拉扯,而是最终完成了叠加、融合。就在母女分别时,拜雅从腰篓中取出那些饱满圆润的吉贝籽——“衣被天下从籽起”,它们不仅是种子,也是母爱的延续,更是“衣被天下”大爱的起点,让全剧的题旨完成了顺理成章的升华。


凝练本色,诗意纳新
 

导演王青的艺术触觉细腻敏锐,处理手法开阔唯美。她恪守戏曲之道,以“一戏一格”的艺术主张,从剧种和剧本去顺向开掘,同时提纯丰富、点睛入化。她对人物角色的精准解读,戏曲手段的精当安置,让剧中人物及其命运苦乐况味自然流淌,观众始终被牵引着、席裹着。最终种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的种子,久久在观众心中回荡,浑然天成,大气洗练。

在导演的总体把握下,舞台空间也立体而复调。舞美设计以织布机为切入点,舞台空间由可移动升降的织布框交织重叠而成。空间整体是写意的,局部却体现出真实的生活质感。在剧情演绎中,既形成高与低、岸与海的空间层次,又是黄道婆内心外化的情感世界纵深。这种假定性的空间探索与象征性的诗化意象,丰富和饱满了人物形象和生命走向。同样,服装、造型的艺术提炼保留剧种特色,又融入时代的审美与气度,让现实、写意和浪漫并行。

 

 

导演的舞台语汇精准且独特。两个舞蹈场面,第一个是序幕的“投江”,第二个场面是“断魂”,这两个场面的水都是用人来表现的,同样是水,但是处理手段完全不同。“投江”一场,松江的雨夜,瑟瑟的江风,凄冷、彷徨,看不见月,也见不到星。头顶浓云笼罩,夜色滂沱。导演用十几名女演员的肢体来模仿江水汩汩,冷峻无言。同时突出虚实相生,将戏曲程式融合于当代审美,运用“点”“面”队形的变化对比,将心绪的细腻与海浪的浩渺交织相融,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而“断魂”一场,是狂风与怒浪,雷声阵阵暴雨如注。这里导演用男演员手持斗笠编排,既是大雨瓢泼的指代,也是海水、浪花、礁石、摇曳的波光……这些流动的组合。于是我们看到舞台上,这高,这低,这众,这寡,这生,这死,在沧海雨帘中起伏,震撼且揪心。这样多层次形象合为一体的场面,最终形成一首视觉的诗歌,流淌在舞台空间里,浸润于观众的胸臆中。

 

 

情感深度与艺术美感的双重升华也是舞台的亮点。“一转眼,三年满,深山黎峒迎祥和”织女们轧籽、弹棉,静态造型与动态身段之间,一举手、一投足、一拧身、一回眸,和着热烈欢快的[五更腔],灵动质朴的情感节奏,像山涧的潺潺溪水一样自然流淌。而五哥遇难后,顺着黄四娘丝丝缕缕的回忆,一段双人幻影就像水面上激荡起的涟漪,浮现他们那一段段恍若昨日的生活过往:一起纺棉纱,一起做木工,一起坐在宁远河畔。朴素而浪漫,温馨而动容。在尾声中,时光仿佛凝固在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整个舞台服装风格浓郁又流光溢彩,如同一幅岁月的定格胶片,在光影交错间诉说着“衣被天下”的传奇。而那温暖而柔和的灯光,点染了几分神秘与梦幻的气息,有一种“间离”的清醒。它们透过薄纱般的幕布洒落下来,照在三锭纺车上,照亮黄道婆的脸庞。一个过尽千帆但闪着星光的黄道婆,且向花间留晚妆。

 

音乐上的回归与凸显,醉出一场新与旧。黄道婆与命运搏斗的主题音乐,贯穿全剧,反复作用,在几处剧情跌宕转折处,掀起观众心海层浪。

 

唱腔设计黄志启和张发长,抓住黄道婆甘于寂寞,坚毅励志的个性色彩与精神底色,在“简洁大方”的基调下,以琼剧传统板腔为主体,吸收崖州、松江、黎族、疍家等地方特色音乐。浓淡枯润,和谐统一,彰显艺术韵味与文化深度。

 

我们看到,黎歌“阿妹坐上肉骨轿, 阿哥通身热火烧。”卷起情感的漩涡,“崖州布,接虹桥,了不起,黄四娘。”变奏的中板,唱响挑夫欢快的心声。传统琼剧的板腔,也在精心设计下,有着分明的情感指向。第一场黄四娘的“妹与纺织命相系”,第五场红莲的“我随阿姐几十载”,同样是[告啰腔],一个是劫后重生状态下的求助,一是即将分别状态下的说理,一个期盼萦怀,一个深情不舍,都展现出清晰动人的情感脉络。

 

更值得一提,在“别亲”一场,黄道婆上山告别的一段[苦程途]曲牌,在拖腔与过门中,创造性地加入人声的哼鸣,既是向着传统的深处追溯,展现琼剧古老的帮腔过门特色,又翻出新意,突出人声,可谓是琼剧版的“阿卡贝拉”。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放大了人物此刻的心理空间,“一步一顾念,几多情丝牵”的两难抉择。


情艺相宜,至真至美
 

全剧跨越近五十年,三次时间跳跃。梅花奖得主林川媚和优秀青年演

员林艳分别饰演黄道婆的A、B角。在剧中,她们跨越、糅合了多个行当的表演,集中连贯地刻画人物。

 

“新生”一场,黄四娘在宋五哥家中苏醒,以朦胧的[醒叹]曲牌为起点,“昏沉沉只觉得天旋地转”。演员把人物一连串的情绪变化:迷茫,恐惧,疑惑,以及见到纺车后的惊喜,渴望,期待,细腻精准地呈现。

 

 

五哥遇难,狂涛惊破偕老梦。在主题曲的交织中,林川媚吟唱起黄四娘的“未了之情”。这段唱腔将琼剧的[中板][陈诉腔][叹板]与新创的幕后歌,彼此映衬,共同刻画出黄四娘此刻梦碎的心境。林川媚用悲凉沉郁的声音色泽,结合背起五哥艰难前行、跌倒的舞台动作,塑造出精神濒于崩溃的人物状态。“陷思乡,倚哥臂膀热潮涌。”在苦喉清唱中,把情感丝线一缕缕地向观众绵绵密密地织过来。“冷眼望穿南天月,忍看孤雁啼哀鸣”沧桑朴素的声线中,完成斗转星移的时间变迁,“历经苦难埋长痛,宿愿未改风雨兼程”,在煞板的长拉腔中,又实现情绪的转接。

 

 

“破茧”一场的一大段念白,黄道婆的憔悴、无力感,这一刻爆发式地体现,对演员是不小的挑战。林川媚寻找到黄道婆文学个性与剧种个性的交融点。黄道婆经受了种种磨难与打击,呕心沥血,碎了肝肠,但时时处处都有一种声音回荡在她的生命空间里,她放不下。所有的悲喜真相,所有的进退焦灼,极致浓烈。林川媚将琼剧的“散白”与“韵白”结合,又加以断续缓急的处理,在虚弱、哀伤、茫然、振作……之间起伏变化,字字扣心,完成一段了属于黄道婆的生命诉说,观众的心弦跟着她的表演震颤不已。

 

 

B版黄道婆饰演者林艳的演绎,也令人由衷赞叹。她通过眼神、音色的入微变化,演出了黄道婆清晰的人物形象定位: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液的骨气,刻进命里的坚强。

 

 

另外,其他角色的演绎也血肉丰满。演员们的表演都呈现出了自然、归真的状态。他们将戏曲程式的“装饰美”与生活本色的“自然美”,结合相宜。这是属于地方戏的,更通俗炙热,有烟火味的表达。保守精明的阿龙爹,朴实善良的宋五哥,大爱慈祥的拜雅,率真烂漫的红莲,勇敢热心的三宝,重利更重情的赵大昌。每一个人物都有弧光,都弥漫出浓郁的鲜活感,既是艺术的,又是生活的。


结语
 

衣被天下百花香,织就人间日月长。“女性可以在艺术中浸润出一份修养,也可以在科学中历练出一种风度,既宜室宜家,也为国为民。”

黄道婆,在这世间起起落落,她生于困苦,却不屈于困苦。在自己起伏的人生中,却创造了让世界温暖的衣服,还有让人间温暖的精神共鸣——这是一种至臻的坚守、生命的韧力、人性的光芒。任岁月往复,终成天地的信仰,成为包裹世间一切的暖流。

 

 

作者简介

 

符芳彬,海南文昌人,现在北京就读大学。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