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樵:海南民间音乐独一无二
2013年02月26日 23:24 海南日报 记者戎海 责任编辑:李君照 点击:38468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从《红色娘子军》到《太和之音·上善若水》,海南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其创作中无法割舍的元素和情怀——
王燕樵:海南民间音乐独一无二
农历大年初二到大年初十,应海南省文联的邀请,旅居加拿大的著名作曲家王燕樵第三次踏上海南的土地采风。这位曾参与创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名曲的艺术家丝毫不掩饰对海南的热爱。他说,自己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也听了很多的地方音乐,只有海南的地方音乐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潜心挖掘研究,会成为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新的动力。
三度来琼采风,最钟情儋州山歌
时至今日,王燕樵仍然能准确地哼唱出1967年他第一次来海南采风时,儋州一群少年儿童为他演唱的调声旋律,其复杂的调式和转音现在听来仍然令人惊叹。“现在的调声和过去已经不一样了,当年的调声更加活泼富于变化。”在和海南省音乐界座谈时,王燕樵感慨不已:“海南的民间音乐就像一块深藏在地下的美玉,和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都不一样,其蕴藏的光芒足以照亮中国当代民族音乐创作的道路。”
1967年,为了修改《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王燕樵带领部分作曲家第一次来到了海南。“当时去了临高、琼中、保亭等地,找了不少歌手和民间艺人来演唱,录了满满一卷磁带,现在估计还能在中央乐团的资料库中找到。”王燕樵说,那是他第一次听到海南民间音乐,非常震撼。这次采风,让王燕樵对海南民间音乐有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
此后,由于政治运动受迫害,平反后去日本工作,接着又移民加拿大,王燕樵再次踏上海南的土地,已经是2000年了。“那次是自己来的,时间很短。”王燕樵说,在国外的创作生活中,海南民间音乐始终让他魂萦梦牵,尤其是在走遍了全国各地采风之后,海南民间音乐的独特性和生命力、表现力优势更加突出。
这次是第三次来琼,王燕樵去了万宁、琼中、儋州等地,考察当地的民间音乐。“在海南音乐中,最复杂也最有艺术价值的,就是儋州山歌。”王燕樵说,儋州山歌中有许多出乎意料的音阶走向和调式转变,往往会给音乐家带来很好的创意。
新作仍有“海南味”,打造民间音乐新形象
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几乎是每个音乐家共同的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真的实践起来,许多人恐怕都会感到无从下手。而王燕樵是极个别从海南民间音乐中获得素材和灵感,并且运用于自己创作中的音乐家。他说,民间音乐的改编利用不是简单的素材堆砌,创作者首先要弄明白,这个民间音乐的精髓所在,通俗地说,就是要知道好在哪儿。
《太和之音·上善若水》是王燕樵创作的民族交响乐,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著名歌唱家幺红演唱的序曲技惊四座,令人惊艳。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段高贵华丽的旋律,竟然来自儋州王五镇一个乡村食堂的普通妇女。正是她边做饭边唱的一段儋州山歌,给了作曲家王燕樵无尽的灵感,最终变成优美的音符出现在这部大型音乐作品中。而在1980年代,王燕樵在日本工作时,也创作了大量以海南音乐为元素的器乐作品。面对海南音乐家提出的如何在创作中运用民间音乐素材问题,王燕樵说,多听多学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个作品的精妙之处在哪儿,然后以此为元素,创造出新的音乐形象。
愿为海南再谱新曲,期待超越“娘子军”
在谈起《红色娘子军》的创作体会时,王燕樵连连表示这只是当时环境下集体创作的一部作品,虽然得到了众多专家的指点并历经多次修改,但并非完美无缺不可逾越。而他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创作出一部超越《红色娘子军》的大型作品。“现在人们的观念、经验和技法等都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没有理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王燕樵说。
当年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让海南闻名全国,如今海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怎样才能创作出一首新时期海南题材歌曲的代表作呢?对此王燕樵表示,现在的情形和当年已经有很大不同,要想让一首歌传唱全国,有很多因素决定。但是具体到歌曲本身,王燕樵觉得还是要抓住海南的精神和气质,“要表现海南的绿色生态,要展现海南百姓的幸福生活。”这是王燕樵为海南歌曲创作提出的方向。
当记者问起他有没有兴趣为海南创作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时,王燕樵爽快地表示,只要海南有这样的要求和想法,他肯定会全力以赴。毕竟,海南和海南民间音乐,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也期待在王燕樵的新作中,能够把海南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