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电影《喜团圆》弘扬孝道文化
2017年04月07日 16:28 海南日报 记者 尤梦瑜 陈蔚林 实习生 林敏 点击:45061 我有话说(0人参与)
百余人的团队以工匠精神打磨
琼剧电影《喜团圆》弘扬孝道文化
编者按
琼剧电影《喜团圆》是继《红叶题诗》之后,海南戏曲百花园中涌现出的又一力作。它有两大亮点,一是高调弘扬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当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二是运用了全新载体——4K数字电影,是目前电影拍摄手段中最先进的高清格式,这意味着影迷、戏迷欣赏这部海南琼剧精品力作,将有更加方便的途径。随着《喜团圆》的首映和进一步公映,相信越来越多的观众会喜欢上这部海南出品的戏曲电影。
当电影末尾的字幕滚动完毕,当影厅里的灯光再度亮起,戏迷张芸和其他人一起使劲鼓掌,眼泪也挂在不少人的脸颊上。
4月6日上午,我省首部琼剧4K电影《喜团圆》在海口首映,这部采用4K数字电影拍摄手法摄制的影片,将上世纪90年代的经典琼剧剧目《喜团圆》搬上了大银幕。
“唱腔还是那么美,画面感更强了!”耄耋老人张芸说。对于许多观众来讲,令人感动的不仅是《喜团圆》本身的故事情节,还有一份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深深感动的人文情怀。
首映式后,记者采访了片中多位主创人员,一探经典再现背后的故事与真情。
以现代电影唱响海南戏
琼剧《喜团圆》上世纪90年代亮相舞台,作为当时剧中女一号,我省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海口市琼剧团团长陈素珍对该剧感情颇深。2015年,她申请并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资助,可以进行戏曲数字电影拍摄。
“思索再三,我们决定选择《喜团圆》来拍成电影,原因就是这部戏多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热捧;再者,剧里所体现的‘忠孝’,也是我们当下社会所推崇的孝道文化。”陈素珍希望能以电影的方式,一来传播琼剧文化,二来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对于琼剧来说,上一次登上大银幕还是50多年前,当时被拍成电影的《红叶题诗》,一经上映就从舞台经典转变为银幕经典,广为传颂。
“这是半个世纪来的第二部琼剧电影,既然要做,我们就要做到最好。”陈素珍说。剧组选择了现代4K数字电影拍摄手法来制作,“4K”简单说来就是呈现效果比一般高清还要清晰的技术规格,也因为高清,所以对整个剧目的表演、舞美、化妆、布景等都有更严苛的要求。
除了采用现代拍摄技术,几位主创人员还希望这部戏曲电影更加“本土化”。据介绍,剧组邀请了具有丰富经验的谢成驹担任电影版编剧。戏剧版《喜团圆》故事发生在山西,而谢成驹在电影版里则将故事背景改成了明代文昌地震,“抱罗粉”也替代了“八珍汤”,成了贯穿于全片的重要元素。不仅如此,他还为剧中的大儿子常天保取小名“椰壳头”。
以戏锤炼演技精益求精
“连衣服上一个线头都能拍清,你说演员表演起来难不难?”该片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俞克平笑着说。将舞台上的琼剧搬上银幕,再加4K高清拍摄技术,电影《喜团圆》对演员表演的功力要求有多高可想而知。
海口市琼剧团副团长、该剧副导演之一的张建雄介绍,与舞台版相比,电影中的音乐有了一些精简,气氛音乐、锣鼓点等都变得更加紧凑。 为了追求“精”,演员、灯光、布景等多方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磨合。在最后一幕公堂戏上,为了追求最佳效果,淋漓尽致地体现人物情绪,陈素珍的下跪戏份连拍了10多条。
说到学习,这部由海口市琼剧团独立担纲演出的琼剧电影启用了多位年轻演员。在戏中扮演小儿媳周夫人的90后演员阮丹青,在接到拍摄任务后做足了功课,可真等电影开拍后,她还是有点“懵”。
“有一幕戏是我坐在窗边望梅花,感叹梅花美丽之余,想要把梅花画下来,可就这一个‘望’,就来来回回拍了6遍。”阮丹青说,在导演耐心指点之下,她最终琢磨到“最佳”眼神,拿下了这场戏。
正是有了主创、演员、音乐、舞美等百余人团队的精益求精,才让这部琼剧电影在首映后获得赞誉。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对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
新手段促非遗保护与传承
将琼剧拍摄成电影,不仅让传统戏曲传播更广,以新的艺术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琼剧魅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说,数字化手段也促进着这一工作推进。
“将琼剧拍摄成电影是一件好事,是非遗传承的一种创新举措。电影是让琼剧走出海南、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省文体厅社会文化处从事非遗工作的调研员刘实葵说,非遗的传承和传播的方式应该是多样性的,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介作用,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和了解这些传统文化。
于陈素珍而言,这样一部电影作品也是沉甸甸的,她欣喜地看到属于海南的地方戏能以多元的方式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