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笔墨 工开风气——“东民精神”解读

2012年02月09日 22:42  海南文联  点击:23901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林书杰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持其自性之故,而因人以生。
    就书法而言,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还原为技法的层面上来把握。换言之,书法属技艺的层面,但此技艺却有其差异的特征,因人而有差异。这是书法存在的方式。我们从吴东民的书法来看便可领会到的书法特性,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书与他人书法的差异。东民有其特殊的生活人生经历,性喜笔墨,并以坚强不息的刻苦研学的精神炼就了其独特的书法风格。
 

年轻的东民正处在漠视文化的文革时期,他却能逆流而上,坚持读书习字,笔耕不辍。如此让人想起了老子所说的:“返者,道之动也”的方式。这是吴东民的方式——借助书法的形式来回应和诠释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些都可以归为其顺应了“道”的精神,确是其有“中道而立”的精神和能力。
 

吴东民的书法最为独特的风格便是其具有娴熟的技法,使其灵动的书法,同时在传情达意上获得了较好的方式。这显示出了东民的天资和勤奋,也得益于海南有很好的学习书法传统的滋养,特别是在东民的家乡——万宁,有着深厚的书法文化传统,自小使东民得到了良好的熏陶,习字读书从未间断。
 

在书法的世界里,特别是在现代,写字更多已不再是表达的一种工具了,更多是个人和技巧结合的事情。亦因此,书法的意义已为我们提供了另一层面的世界,超出了所看、所知的情形,以致影响我们的能看、能知。或者说我们在看吴东民书法时,不仅仅以写字的方式,作为符号意义的方式来看待,就此我们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1、东民通过其书写的方式来联系了其所思、所想。2、书写与其所做的工作有了某种程度上的沟通,以致其书法中的内蕴更具有张力。其书法与他人的差异,其实就是能力的差异、品质的差异。
 

如此说来,这是书法与人相应而获有的一种能量。换言之,是人与书法的关系如何转化的问题,即是通过书写的方式把自己参与到书法的世界之中。在此吴东民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其简约的笔法中,仍然能看出其取法“二王”的笔意,其简约实为一种转化,即转化其各种能力,包括其所思所想,并汇集于其书写的笔画之中。时而清逸,时而雄浑,时而萧散,任其挥写。秦汉的古朴、魏晋的闲逸,唐宋的样态都能从东民的笔下溢出。这是一种东民的书写方式。
 

从吴东民的方式就可以感受到,书法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便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便会有怎样的结果,或者说采用不同技巧便会获得某种不同的意义。包括知识和学养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技巧和理解,乃至方法的应用。意思是说,理解不同就会影响我们的书写方法,以致影响到我们的书写效果。东民书画文皆通,并能相互滋养。黄山谷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此“学”是指各种转化的能力,在运用到书法或理解时便能体现出“学”的重要性。并通过“学”可使自身获得不断向上的能力。东民之“学”加之以“才”贯通了书、画、文,增强了书法的韵味。
 

东民书法五体皆擅,不过最能幻化出其性情的当属其行草书,其书写亦犹如其身兼数职的工作那样依然自如和应手。如此可用“融会贯通”来加以理解——不仅在书法的世界里,在工作上。其实可以说其工作便是书法,书法也是其工作。在书写的世界中把书法与工作相互关联,并做出了很好的互补和联系。书之工拙,亦是事之工拙。东民穿梭于其中,皆有意趣,否则不为成书、成事矣。即为工夫所致内外、书事无分。无怪乎翁方纲说:“世间无物非草书”。我想从吴东民的身上就能得到很好的诠释。其在工作、书法上都可以找到人与物、人与事、书与事等相关联性,并化开了各种关系,其书法的成就便是其工作的成就。
 

品读东民书法,如果从时间的视角来看的话,同样也是带出了海南的一部书法现代史。因其发动和作用使海南的书法呈现出了另一景象。海南书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更多的不仅是风气而是一种参与,看到了很多书家各自的面貌特性参加各种赛事并获奖。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本人系海南人,亦是书法爱好者,十几岁便离开了家乡在外求学、工作,深知海南书法的底子薄、基础差,就此我感触良多。自古海南,民风自然,海搁文化,地荒天涯,片纸海晕,何来书化。但经过十几年的东民努力,终于使海南书法有了新的天地。且不说其身兼要职,仅就带着海南中青年书法家经常参与中国书法各种活动来说,已是功不可没、难能可贵了,同时不断挖掘和培养新生力量,使海南书法有新的飞跃、新的进步。每次回到家乡总让我感到海南书法的进步。这是吴东民贡献,掀开了海南书法的新篇章。就此我们可以称之为“东民精神”。
 

“东民精神”是书法文化现象,亦是海南书法发展的一个缩影和体现。书法,写字虽是小道,但经东民的开掘之后获取了更多意义,传递的不仅仅是笔墨,更是一种海南书法的精神。相比于其他省份来说,海南书法的参与精神可谓是积极的。同时在家乡处处都能感受到书法的气氛,有书法的各种比赛、书法下乡、书法讲座等等。很多青年学子借助书法这种元素相聚在一起。如此这些,小时前所未闻。感谢吴东民!

辛卯年冬记于清华园

(林书杰:书法理论博士、中国画理论研究博士后)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