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文学何为

[人物]文学何为

韩少功,男,1953年1月生,汉族,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贴专家。

让文学重新走向内心

2010年07月22日 15:56  海南文艺网 责任编辑:迅小编  点击:19597  我有话说(0人参与)

 

让文学重新走向内心

——访“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韩少功

 

 刚从广州领奖归来的韩少功于8日晚在海口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韩少功说,“当得知自己获得这一奖项中的杰出作家奖,我深感荣幸。我知道,有资格获得这一奖项的作家远不止我一个,我只能把各位评委的选择和厚爱,看作一份温暖的期待,一次推动和鞭策,一种对整个文学事业的价值倡导方式。”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进入写作开始,韩少功的写作就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位以思想见长的作家,他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的死结中突围,这迫使他的写作必定更多地关注被压抑和被遮蔽的生活真相”。正如评论所说:韩少功把写作变成了一种高难度的自我较量,他用语言反抗语言,用具象反抗概念,背后却在找寻语言与内心焦虑之间的秘密通道。
 

 为他获得这次荣誉的《山南水北》,正是呈现了韩少功写作的精神向度和对人类灵魂深处的探索。他说,《山南水北》是一本借当下乡村经历来说事的书。其实,写乡村还是写都市,写社会还是写个人,写得高深一些还是通俗一些,写得紧张一些还是松弛一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作者能否像意守丹田一样意守人世重大的精神难点,能否像打开天门一样打开自己的灵魂救赎之途。
 

 在韩少功看来,文学是一种低成本表达方式,对资金和技术的依赖度较小。尤其在网络博客出现以后,文字传播空间几乎无限增容,使文学很可能成为各文艺门类中最民主和最自由的一种。但同样是因为这一点,如果文学写作人只是在时尚潮流中寻找标准,甚至只是以一些随地大小便式的闲言碎语作为参照系,这种自我降低要求的写作,也可能使文学成为各文艺门类中最平庸和最滥俗的一种。他说,1985年,我写了一篇文章《文学的根》。那时候我根本没法想象今天的《论语》热和《三国演义》热,没法想象今天这种从饮食到电影、从伦理教化到外交语言的传统苏醒。当时我只是对文化断层有所忧虑,对“大破四旧”或“全盘西化”式的文化自卑风气不以为然,希望同行们更多关注本土文化这一份丰厚资源。其实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也做一些业余翻译工作,译介过欧美的小说、散文以及理论,以至我入住《山南水北》里描述的那个村庄时,随身所带书籍中相当一部分是西方学术原著。对西方原著的阅读也是打开我们视界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谈到他的获奖对海南作家有什么样的启示意义时,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一贯重视、也在身体力行的韩少功说,我在多次场合和海南作家们谈过,海南其实不是一个小地方,海南有800万人口,已经相当于很多的小国家的人口数量。丹麦只有400万人口,只有海南的一半;瑞典只有900万人口,接近海南的规模;希腊1000万人口,接近海南的规模。那当然还有很小的蒙古200万人口,更小的冰岛30万人口。一个海南相当于人家10个国家或者是20个国家,所以海南是一个很大的地方。我们不能丧失自己的自信心,也不能丧失创造的勇气,尤其在文学这一方面,海南丰富多样的本土文化资源,还有独特的南洋文化资源,都是海南作家得天独厚的创作来源。我们不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应该潜下心来,扎到下面去。事实证明,海南出现的一些好作品就是扎根本土的结果,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文学根植于本土,重新走向内心,写出更优秀的作品来留给后人。
 

 在文学创作上,地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边缘的西部、西南部近年来崛起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而曾排名中国人文社科类十大名刊之一的《天涯》则出自海南岛。所以,有观点认为地处地理边缘对文学创作来讲并非劣势反而是优势,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掘就显得不可或缺。正如韩少功在获奖感言里说的:经过百年苦斗之后,经过革命和改革的急剧社会变化之后,当代中国作家也许并不太缺乏经验资源,但如果我们不具备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足够修养,如果我们没有历史和世界的眼界,急功近利的写作就如同去幼儿园当博士,看起来频频斩获,但一个可贵的机遇期很可能与中国文学擦肩而过。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