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分与工力的综合——吴东民先生近作小议
2012年02月09日 22:24 海南文联 点击:23870 我有话说(0人参与)
陈永正
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第一是天分,第二是工力。天分高者每易矜才使气,工力深者每易因循守旧,能处理好其中关系,方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吴东民先生无疑是一个艺术天分极高的人。他爱好广泛,诗、书、画、印兼擅,还解乐律,喜庋藏。诗是书画之灵魂,工诗者能从本体的层面去领悟书画的文化精神,自有可能开创出属于个人的、高雅的艺术风格。
我与吴东民先生相交十余年。九十年代看到他的书作时,颇讶其对传统技法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明显地脱胎于“二王”,而于行书典则的《圣教序》用力尤多。笔到意到,神来气来,表现出深厚扎实的工力。新世纪初,吴东民先生致力求新,在艺术技巧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纵横捭阖,意态飞扬,狂而不怪,放而不野,极尽变化之能事,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体现其旺盛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日前,吴东民先生以其新作数种见示,才阅数秒种,我冲口而出:“啊,东民兄敛才就范了”。接着慢慢品味,就后悔第一反应太孟浪了。看是“敛才”,而其才实蕴含得更丰富,看似“就范”,然实际上是不为旧规所缚。行书《千字文》,应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字字皆有来处,然无一不由已出,是可以为后学之范本者。行书《墨池记》,开阖有致,刚健婀娜;草书《桃花源记》,顾盼有情,古形今笔。这些都是一个书法家成熟的标志。我欣喜地看到,经过多年的学习、训练与探索后,东民先生终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了,这是许多书家耗费毕生精力也难以企求的。
我在近日一次访谈中说到,有些书者急于创造出一种“符号”,或强化某些特征,误以为这就是个人风格了。其实风格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不可能一蹴即就。天分与工力,缺一不可。吴东民先生的成功,不以作为一个佳例。
(陈永正: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 员、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 南文献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