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笠”蹁跹走世界 ——陈翘与“草笠”的故事

2017年06月23日 15:27  来源:吴名辉 编辑/黎秀葵  点击:45946  我有话说(0人参与)

 A、一顶来自五指山区的“草笠”

 

4月1日,报载“喜迎十九大,说说心里话”征文,一看眼亮,二看心热,三看手痒。老汉我,应说说,该写写了——4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赫尔辛基,对芬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不平凡的消息,带来不同寻常的心动:芬兰,赫尔辛基!那是中国黎族舞蹈《草笠舞》,在第8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国际金质奖的地方!那是中国刚刚摆脱“三年自然灾害”后,西方“圣诞老人”馈赠东方古老黎族最珍贵的祝福!那是“化作黎家女”的陈翘,第二次施展黎舞“国际范儿”的精神海拔,为舞蹈的知识增进贡献中国力量!被台湾地区舞蹈理论家李天明(文昌女婿)赞誉为“黎舞之母”。

一位哲人说,有了物质,是生存;有了精神,才是生活。从1962年8月至今,整整55个春秋过去,当年还是“待字闺中”的陈翘,就让一顶来自五指山区的“草笠”为中国、为海南、为黎族,挣足了面子,满足了里子。自首演起,《草笠舞》“版权”,在黎族民间总是 “借来转去”。有次下乡采风,一位阿婆“不知陈翘何处仙”,便大方地传授起《草笠舞》,口口声声说是“祖传下来”。其实,只有从 “黎寨制造”走向大格局的“中国设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今,深受中国文艺界热烈拥护和衷心爱戴的习主席二访芬兰,身为海南文艺人中的一员,能不说一说,咋不写一写呢!

想说想写陈翘与那顶“草笠”的,不仅是熟悉陈翘的海南仔、广州仔,还有一批代表“社会良心”的记者编辑。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海南媒体人不由记起了52年前,陈翘为黎族姑娘头上戴的那顶“金色草笠”,《海南周刊》特意以24(厘米)X30(厘米)的篇幅,将《草笠舞》剧照作为彩印封面。

同年12月2日的《羊城晚报》A4版,该报记者以《舞者扎根基层30年苦也甜》为题,叙述陈翘创作《草笠舞》时,翻越鹦哥岭去采风,却被山上成千上万张牙舞爪的山蚂蟥惊得“大呼小叫跑了两小时”。抵达安全地带后才发现,一条腿已被山蚂蟥咬得鲜血淋漓。这个伤口至今每逢雨天便疼痒难耐。后来,陈翘将《草笠舞》获奖,比喻为“一枚带血的奖章”。艺术家是有“产地”的,只有深深植根于五指山区的丰厚黑土沃壤,人品与作品才有直指苍穹的挺拔风骨。

为进一步落实习总书记“10·15”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电视台也紧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深入生活、反映现实、为人民创作的老舞蹈家的踪影——

2016年6月17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央视决定录制《〈光荣绽放〉——十大舞蹈家舞蹈晚会》。时年78岁的中共党员陈翘,欣然率队赴京。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张筠英,代表剧组在给陈翘的致敬词中说:携着几分南方的口音,带着满腔的热情……在人们的眼中,她与贾作光先生合有“北贾南陈”的美誉。

于是,像驻颜有术的“青春妙方”保养一般,《草笠舞》那黎味纯朴的音乐,那活泼俏丽的动律,那“瞧,我们多么漂亮呵”的主题,犹如春风习习,迎面扑来,再次让人们领略了陈翘黎族舞蹈艺术跨越时空与民族的不朽魅力。

那句“见笠识海南”的大俗话,不仅说明海南草(斗)笠样式种类繁多,而且让我联想起一个珍贵的历史镜头:2013年4月9日下午6时,习近平总书记到三亚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考察。他接过花农的黎家斗笠,一边仔细端详,一边不住称赞“很结实”、“很实用”、“很好看”,一边就戴到自己头上,与围拢而来的大伙合影。镜头里,顶顶斗笠连成片,张张笑脸梦成真,人们几近分不清谁是花农,谁是总书记。

 

B、“草笠”是怎样“编”成的

 

2016年11月30日,同为中国舞协代表团成员之一,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后,主席冯双白感慨万千,对陈翘致贺般说道:陈翘老师,你应该很欣慰!你用一生深潜黎村、耐大寂寞,化入“无中生有”之境,不仅奉献了一系列舞蹈精品,而且还提炼出一系列舞蹈语汇,既实践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又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与论述。

翻开中国当代舞蹈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编导少数民族舞蹈的佼佼者中,除贾作光是满族外,他者如冷茂弘、黄石、金明、章民新等都是汉族男子,仅陈翘是女子,且第一个深入到正处于“结绳记事,刻木纪年”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黎族地区。

开垦“黎族舞蹈”创作“处女地”,起码有两难:一是如何确定或形成有社会主义舞台属性的舞蹈样式?二是如何提炼黎族舞蹈动作语汇,用“黎族语”讲述黎族具有世界意义的故事?

长年累月地在五大支系(方言区)间与黎族人民“以歌牵舞,用舞引歌,蹈舞相生”,陈翘已由外到内,由浅入深,从元素到基础,从基础到组合地认识熟悉了这个山地民族民间祭祀及原生态舞蹈的七七八八,“尤其特别关注并探索其风格特征,找到黎族舞蹈的概念和黎族舞蹈程序的舞蹈语汇,开创了黎族舞蹈典型的三道弯、蹬脚、绕手三元素”(见2014年2月号《舞蹈》)。“所以她跳出来的东西就是黎族的,这很不容易。没有深功夫、没有长期的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的”(彝族舞蹈《快乐的啰嗦》编导冷茂弘语)。“以一个人毕生的时间和全部心血建立一个民族舞蹈,并且有系统有方法,有具体作品呈现,我想陈翘女士的贡献,在世界舞台上也是少有的”(学贯中西的台湾舞蹈博士刘凤学语)。

陈翘一边过着“语言关”,一边专注于深掘自己这口“样式井”,打通了无数黎寨山水间的“地下河”,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锋芒,使五指山区进而整个海南岛,舞蹈产品由输入逐渐向输出转型,最终形成了具有原创价值、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精品和陈翘品牌,创造了至今仍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不一定同步”的奇迹,成为新黎村、新海南乃至新中国的精神图像,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舞蹈卷》——

1957年7月,19岁的处女作《三月三》,是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扛鼎之作,就以青春的旋律和气息、青春的胆魄和能量,被国家选送参加青春洋溢的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交流,东德、北京与香港均来海南,在“三月三”原产地东方县东方镇西方乡西方村拍纪录片,数个中央演出团体携带出国……1962年8月,24岁的代表作《草笠舞》,通过黎姑的挺胸、提胯、蹬脚的舞姿动律,将其自信与自豪、体态美与心灵美融于一体,生动而又内在地展示了黎族少女群像的时代风采。1972年4月,34岁的而立之作《喜送粮》,表现当代黎族人民喜获粮食丰收的那种欢快热烈的心情,曾在国庆30周年时“放大”为上千人的艺术方阵,浩浩荡荡“送”过天安门广场,被海陆空三军、20余个省市歌舞团移植,解放军艺术团携带出国交流。44岁的鳌头之作《摸螺》,“摸”到了黎族当代人情的润泽,人性的亲善,人伦的温馨,人心的映照,为中国少儿艺术团挑选出国展示,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提名奖……

从陈翘所走过的创作道路,我们完全清晰地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与我们党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一定要认定和坚定这一文化自信。值此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我们表示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让众多金色的“草笠” 蹁跹起舞,蹈遍五指山,走向新世界。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请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见解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友姓名:    匿名   验 证 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全部评论(0)
    回到顶部